一支神秘部队突然“消失”,其唯一的任务竟是挖洞。
数万名工作人员,花费了18年时间,深挖了一座大山,最终建成了一个超级机密的地下核城——“816工程”。
这个庞大的工程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,四季恒温,冬暖夏凉,具备抗千磅炸弹直击的能力,能承受8级地震的破坏……
那么,这个地下的神秘工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?
“816工程”始于上世纪60年代,藏匿在重庆涪陵的山区下,曾是全球最大的地下核工程,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展开剩余89%这个工程的独特性不仅在中国,在世界范围内也无可比拟。
直到2010年,816工程才作为旅游景点对公众开放,走进这里的人,无一不为之震撼。
从外部看,它毫不起眼,几根高耸的排风烟囱便是其外在的唯一标志。你几乎无法想象,这些不起眼的烟囱背后,竟藏着一个庞大的地下城。
然而,当你走进洞内时,才会真正意识到这里的不同。站在洞口,透过直通深处的通道,仿佛进入了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。宽阔的通道在灯光的映照下,显得尤为神秘。
走进这个修建成旅游景点的816核洞,科技与军事的完美结合扑面而来。霓虹灯恰到好处的装饰,勾画出地下城市的轮廓,同时也向你展示了工程的闪光点。
最核心的部分,是地下的核反应堆。核反应堆是一个拥有核燃料,能够引发大规模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。它是816工程的灵魂所在,绝对不容错过。
核反应堆大厅有九层之多,整体高度相当于20多层楼的高度,面积几乎与半个标准足球场相当。曾用来承载核反应堆的大型装置依然存在,直径达20米,底部布满了两千多个小孔,每个孔的直径大约7到8厘米。
开放后的核反应堆底部,搭建了钢架和玻璃地板,创造出一种仿佛穿越时空的梦幻感。尽管设备上有些锈迹斑斑,但它们仍散发出强大的震撼力。
中央控制室内,陈列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。另一个仪表室依旧保存着1034块完整的仪表,出现故障时,红灯会亮起。
如果你站在这些仪器前,是否能想象自己成为一名科研人员,指挥着这个庞大的设备,领略当时的科技风采?
不过,别担心,核污染的风险是不存在的。因为当时的816工程尚未投入生产,虽然它被规划用于核燃料生产,但它并不涉及核原料。工程停建后,那些原本的燃料棒也被移除。
尽管816工程充满了现代科技感,但它的岁月痕迹依然清晰可见。建筑物的外墙斑驳,钢筋水泥裸露,配电设备生锈,甚至还保留着一些残缺不全的标语口号,昭示着过去岁月的印记。
这一切构成了强烈的对比,洞内外的环境仿佛截然不同。除了这些,还有一个展厅,展出了当年建造816工程时的一些历史资料和物品,提醒人们,这个伟大工程背后有几代人忘我奉献的精神。
那时候,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个工程呢?要从上世纪60年代的大背景说起。
在那个年代,中国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局面。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,而中国已经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。美国不甘心,开始实施战略包围,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。
与此同时,中苏关系破裂,苏联撤走了专家,越南战争爆发,中印两国也不断摩擦。此时,中国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,几乎暴露在美苏的攻击视野之下,国家的安全面临极大威胁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三线建设正式开始。
“好人好马上三线,备战备荒为人民”,这句口号自1964年起响彻大西南,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加入三线建设的队伍。
所谓“三线”指的是按地理和战略意义将中国划分成三条纵深线。最外层的第一线为沿海和边疆地区;第二线是沿海和内陆交界的地区;第三线则是深入内陆的山区,隐蔽性强,也最为安全。
三线建设带来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,沿海地区的科研人员纷纷迁移至西部和内陆,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。而在三线建设中,最为保密的工程就是816项目,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。
选址决定了816工程的重要性。经过反复论证,最终选定了重庆涪陵的白涛镇。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,裂谷的存在让这里的隐蔽性大大增强,附近的乌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。
最重要的是,这里地质稳定,易守难攻,地下挖掘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。为了保密,白涛镇的名字甚至从地图上消失。
当时,美国的侦察飞机不断在我国领空盘旋,伺机窥探。而816工程的建设者们,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——利用烟囱释放大量水蒸气,制造人造雾,完美地掩盖了工程的存在。
“革命战士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“献完青春献终身,献完终身献子孙”,这些口号鼓舞了无数人投身到这个神秘工程中。
1967年,代号为“8342”的神秘部队悄然进入白涛镇的深山。他们的任务严肃而艰巨,施工现场一片荒凉,条件简陋,连住的地方也不过是竹板房或简易棚屋。
尽管环境艰苦,大家依然不曾抱怨,心中只有一个目标:为党、为人民、为三线建设而奋斗。最终,近六万名建设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至今他们坚守的保密规定仍令人敬佩:不向父母、妻儿透露任何消息,永远保守秘密。
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,工程历经8年时间才完成了洞体的建设。他们称自己是“夹在五块石头中的一块肉”。在这段岁月里,他们挖掘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下洞体。
工程总深度达到400米,整体工程总长度超过20公里。大型洞室多达18个,主洞室高79.6米,宽25米,拱顶跨高31.2米,面积相当于十五个足球场那么大。
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。比如,为了在主厂房内顺利安装吊车,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——从洞壁上搭设脚手架,依靠锚杆固定。尽管作业条件十分危险,但大家依然迎难而上,最终完成了这一挑战。
整个洞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,外加两米厚的不锈钢板,确保了工程的坚固安全。核设施、发电机房、控制室等设施齐全。
然而,尽管洞体已经接近完工,但一些为建设献身的英雄永远留在了这座大山中。三公里外,一座陵园安葬着76位因施工而牺牲的年轻战士。那时,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牺牲原因。
陵园静静地守望着这个地方,墓碑上有的刻有名字,有的只有简单的“烈士之墓”四字,背后藏着的是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奉献生命的悲壮故事。
1984年,由于国家战略调整,816工程被正式停建。当时工程已经完成了85%,安装工作达到了65%。然而,即使工程未能实现其预定目标,仍然成为中国三线建设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,代表了中国人民无畏的创新精神。
尽管建设停滞,但参与过816工程的人员们始终保持着对这
发布于:天津市保利配资-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一览表-配资炒股开户网站-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